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为"一带一路"架起沟通桥梁

来源:新华网2016年09月20日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进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沟通的桥梁》主题发言。(新华社记者赵戈 摄)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沟通的桥梁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新闻部长论坛9月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进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沟通的桥梁》主题发言时指出,“一带一路”是一项惠及数十亿人口的宏大事业,也是需要几代人秉笔书写的历史书卷。来自白俄罗斯、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政府新闻官们在演讲中都谈到了与新华社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这更增添了新华社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报道信心。新华社愿与各国同行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共谋发展,造福后人。

3年前的金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之后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张宿堂认为,“一带一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热词,更是新闻人追逐至今的新闻热点。如今,亚欧大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而中国——亚欧博览会实现了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衔接,是亚欧各国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张宿堂就新闻媒体如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做“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者。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充分认识到这一倡议的深远意义,积极做好“一带一路”理念的阐释、传播工作。应秉持创新精神,革新传播方式,运用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向沿线各国民众和世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第二,做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如何推动沿线各国之间的战略对接,媒体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希望媒体间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国家和民众的参与度,给更多人带来好处和机遇,在推动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做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促进者。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需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客观、平衡做好各项报道,更多注重解疑释惑、增加互信,打通沿线各国民众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架设民众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媒体之间也应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张宿堂介绍,今年以来,新华社播发的“一带一路”相关中外文稿件超过3000条,持续保持了“一带一路”报道的热度。去年7月,新华社正式发布了“新华丝路”信息产品。今年6月,新华社发起“一带一路”全球行活动,动员了总社和在世界各地分社的力量,进行分段接力式报道。在中国——亚欧博览会隆重举办之际,新华社的采访队伍也正在亚欧大陆继续耕耘报道。新华社的记者通过VR技术,全景呈现丝绸之路风采;利用现场新闻直播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现场,增进中国读者和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理解。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进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沟通的桥梁》主题发言。(新华社记者赵戈 摄)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沟通的桥梁

新华社副社长 张宿堂

(2016.9.19)

各位同行媒体:

很高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来到美丽的乌鲁木齐,与国内外新闻界同仁一道,探讨如何加强媒体合作,共同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建言献策。

3年前的金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之后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从那以后,“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热词,更是我们新闻人追逐至今的新闻热点。

“一带一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春华秋实,经过3年的深耕细作,“一带一路”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从梦想步入现实,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沿线各国和各国人民表达了极大参与热情。对此,相信很多媒体同行感同身受。

“一带一路”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千百年来,络绎不绝的商旅和使团在古丝绸之路上演绎着贸易往来、人文交流、信息传播、文明互鉴的动人情景。如今,亚欧大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而中国——亚欧博览会实现了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衔接,是亚欧各国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新闻媒体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此,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做“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者。“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既是凝聚着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也是惠及沿线各国乃至世界的共同事业。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时间,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正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最好体现。目前这一倡议的规划布局已初步完成,并取得很多早期收获。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充分认识到这一倡议的深远意义,积极做好“一带一路”理念的阐释、传播工作。应秉持创新精神,革新传播方式,运用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向沿线各国民众和世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第二,做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归结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理念。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如何推动沿线各国之间的战略对接,媒体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希望媒体间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国家和民众的参与度,给更多人带来好处和机遇,在推动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做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促进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约44亿,民心相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需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客观、平衡做好各项报道,更多注重解疑释惑、增加互信,打通沿线各国民众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架设民众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媒体之间也应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位同行,“一带一路”是一座新闻富矿。新华社拥有180多个海外分社,有英、法、西、俄、葡、阿6种外文专线,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都有新华社记者常驻。我们将秉承真实、客观的新闻理念,承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国家队”角色,多元呈现“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共赢的美丽蓝图。今年以来,新华社播发的“一带一路”相关中外文稿件超过3000条,持续保持了“一带一路”报道的热度。

去年7月,新华社正式发布了“新华丝路”信息产品。这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新华丝路”信息产品通过提供高效便捷、实时实用的经济信息服务,为沿线各国政府和企业搭建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平台,努力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让沿线各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助力,也使中国从沿线各国的发展中受益。

今年6月,新华社发起“一带一路”全球行活动,动员了总社和在世界各地分社的力量,进行分段接力式报道。我们派出多支小分队前往“一带一路”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现场。上个月,我们的境外采访车队从新疆出发,横跨亚欧大陆,围绕“一带一路”展开深入采访,一路行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捷克、德国、荷兰,共12个国家。

在中国——亚欧博览会隆重举办之际,我们的采访队伍也正在亚欧大陆继续耕耘报道。我们的记者通过VR技术,全景呈现丝绸之路风采;利用现场新闻直播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现场,增进中国读者和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理解。

今天上午,来自白俄罗斯、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政府新闻官们在演讲中都谈到了与新华社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这更增添了我们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报道信心。

“一带一路”是一项惠及数十亿人口的宏大事业,也是需要几代人秉笔书写的历史书卷。我们愿与各国同行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共谋发展,造福后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