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建设:全产业链探索的“中国样本”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2016年04月29日

港珠澳大桥整个工程日前进入决战阶段。作为大桥控制性工程的岛隧工程已完成85%,海底沉管隧道已完成4365米。大桥建成通车后,时空距离的缩短将使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纳入到以香港为中心的2小时辐射圈内。

记者近日探访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受访的工程师、设计师和外国专家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际上是对超大型项目运作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对全产业链模式、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模式的探索充分进行了资源优化配置,其政府资本金、企业化运作的方式也将为一些项目工程提供借鉴。

——全产业链优化配置各方资源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基础设施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首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和世界最大的海中桥隧工程。这条全线55公里的跨海大桥,包括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一个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工程。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性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的全产业链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咨询勘察、科研攻关、装备制造、现场施工、海中数据,水工工程等。这种项目在国外将由若干专业公司共同完成,但在我国依靠央企的核心优势和完整能力,做好内部资源挖掘和资源优化配置,完成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设。

国际领先的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是岛隧工程的顾问单位。TEC执行总裁汉斯•德维特接受采访时指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中第一个使用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模式的。像沉管隧道这种设计和施工联系异常紧密的工程,采用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模式是最合适的。这样承包人可以结合设计和施工的能力,来达到最经济的设计。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有十多家企业、几十个专项团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港珠澳大桥工程岛隧工程由中国交建设计施工总承包,联合体由中国交建牵头,设计、施工、装备得以较好地统筹协调,高效整合了全产业链的优势资源,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这种集中了龙头企业优势兵力,发挥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去组织建设超级工程的做法,民营企业、外国公司很难办到。

——政府资本金企业化运作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介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资金融资采用政府出资本金,成立项目法人向银行贷款,建成后收费还贷的模式。政府资本金由香港政府、澳门政府、广东省政府、中央政府共同出资组成。根据测算,预计需收费30年用于还贷。而港珠澳大桥三地接线工程及口岸设施建设资金由三地政府各自负责,不收费。

目前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PPP或者BOT模式。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把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BOT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运作该基础设施项目。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刘晓东指出,PPP、BOT模式招商谈判等过程复杂,而且存在不确定性。港珠澳大桥采用政府资本金、企业化运作,也将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特别对社会经济效益好、项目财务效益不确定的一些项目,更能加快建设,发挥对社会经济作用,体现政府主导思想。

——大珠三角区域竞争力增强

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澳门、珠海,建成通车后,从珠海到香港的时间将由现在的4小时变为半小时。时空距离的缩短将使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纳入到以香港为中心的2小时辐射圈内,从而与香港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

刘晓东表示,研究单位分析,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GDP总量,2006年占内地和港澳GDP总量的17%,与长江三角洲相当。以交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互为“支撑点”的时代已经到来。港珠澳大桥将明显改善大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结构与布局,加速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大珠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研究单位测算,若以西岸主要城市(珠海、中山及江门)2020年预测GDP值的1%计算,并按5%的折现率折现,仅2020年一年本项目对珠江三角洲西岸主要城市的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52.39亿元。

刘晓东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将促进三地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航运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但在短期内对轮渡业可能有不利影响。

此外,研究单位测算,大桥建成后,还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及内地的就业问题。(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分析师李滨彬,新华社记者赵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