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发挥保险扶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4月24日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4月23日刊播《经济分析报告》第980期,摘要如下:

提供保障、扶危济困的保险业与脱贫攻坚有着天然契合点。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出了“扶贫保”“健康保”“保险+期货”“平安扶贫保”等多种创新产品,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

总体来看,扶贫保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医疗健康类保险,既属于政策性保险范畴,也属于兜底扶贫类型;二是种养类保险,属于农业保险范畴;三是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属于金融扶贫类型。三种类型的保险扶贫分别承担针对不同对象的扶贫和保险作用。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中西部地区调研发现,由于各地财政收入存在差距,保险扶贫在各地开展的进度、效果也明显不同。制约保险扶贫推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投保资金多来源于财政资金或帮扶企业,来源不稳定,不具备可持续性;二是以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及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制约种养业农业保险的推广;三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险种不丰富,覆盖面有待拓展;四是基层干部群众保险意识普遍淡薄,对保险扶贫认识不足。

针对当前保险扶贫现状,有关专家表示,各地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系统承保体系、推进农业保险和扶贫保险的创新发展,发挥保险扶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加强政策指引,由基层政府和商业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出适合当地特点的保险扶贫模式。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扶贫保险产品创新开发,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创新探索,总结经验,宣传推广。

二是完善保险扶贫的财政政策。可将保险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将保险纳入扶贫规划及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协调调度财政资金、民政资金、扶贫基金、保险等扶贫资源。

三是针对当前我国农牧业生产现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延伸“三农”触角,探索大数据等现代管理模式,统筹提升“三农”和扶贫领域的风险管理能力。(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李连敏、董原)

980

 

《经济分析报告》是新华社经济智库核心品牌,提供中央政策权威解读、宏观和行业经济分析、地方案例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等。全年约80-100期,以文本形式寄送。

联系电话:010-63072047,010-88051687

电子邮箱:zhanlvezixun@xinhua.org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