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硬骨头”该如何啃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17年03月20日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17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及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缓升现象值得警惕,应重视教育扶贫以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介绍了我国扶贫成就,并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指出2017年依然要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

据统计,2016年,在全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却缓慢上升,从2011年的30.4%升至2016年的32.55%。“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应该防止这一比例继续提高。”范小建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攻坚。

民族贫困地区多自然条件严酷,产业发展先天条件差,地理位置远离区域经济、政治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长期自给自足模式下形成的部分独特传统和习俗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容,限制了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的能力。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教授介绍了云南瑶族河边扶贫实践经验,认为距离现代性伦理的远近程度与脱贫难易程度紧密相关。

针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中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提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重点下移,把资源更多投向学前教育与早期儿童发展。

在电商扶贫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建议丰富电商融资形式,拓宽投资渠道,政府应与当地银行和电商企业合作,给予农户灵活的信贷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论述了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进程中的主要政策着力点及发展方向,阐释了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金融与其他非金融手段的互补作用。

论坛上正式发布了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领衔的贫困问题研究团队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6)》。该报告通过对民族地区贫困最新情况的梳理与分析,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贫困的整体情况、各地区贫困差异及原因、各地区已经开展的扶贫政策及其效果等,为在民族地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提供政策参考及数据支持,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基础信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蒲世勇 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