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健康丝绸之路”成效初显

来源:新华丝路网2017年02月27日

医疗卫生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同度较高的合作领域。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调研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了卫生合作机制,“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成效初显。为了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下一步应在交流平台、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促进“一带一路”医疗卫生合作走向深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以来,我国与中东欧、东盟、阿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医学院等部门展开了医疗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合作。已签订国家级合作协议达23个,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等合作项目达29个。

在加强交流合作的同时,各地还在“一带一路”医疗卫生合作中还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新疆、陕西、广西等地积极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到国内接受高水平治疗和医疗教育,使得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医药也日益成为“走出去”的拳头产品。

和周边国家相比,新疆无论在医疗设备还是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具备很多优势。近年来,周边国家患者来新疆就医的数量逐年增加,新疆更是提出打造丝绸之路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目标。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医疗人才培养和教育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在广西中医药大学,80%的留学生来自东盟各国,形成了以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主,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中医教育格局。地处陕西省咸阳市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多年来已经培养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留学生。党委书记刘勤社说,目前学校有300余名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留学生就读,最受欢迎的专业是中医和针灸。许多学生毕业回国后对于推广中医都起到了很好效果,其中一名白俄罗斯留学生回国后成为国家冰上运动队队医,并用掌握的中医康复理疗技术,为该国一名运动员在索契冬奥会上独揽三金做出了突出贡献。

借力“一带一路”,各地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福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阮诗玮说:“福建的中医属于闽医学派,我们主要地处山海结合地区,是湿热比较重的地方,以‘芳香化湿’为主的处方比较多,对东南亚国家比较适应。福建的水仙牌风油精、万应茶、片仔癀等产品深受东南亚患者欢迎,其中片仔癀是我国中成药单品种出口创汇首位。”

有关专家和基层卫生干部认为,未来我国应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卫生合作领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标准制定、加强相关人才培养等措施,进一步树立“健康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

一是完善合作机制。福建、广东等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已在多个多边框架下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卫生合作关系,有些已经形成了较高层次的合作机制,而省级平台小、资源有限,希望继续举办中非、中阿、中国-中东欧卫生部长论坛,为各省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同时出台相关扶持和激励政策,统筹引领和带动地方与相关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卫生合作项目落地。

二是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标准制定。“一带一路”许多国家关于中医药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合法地位尚未被承认,使得政策准入仍是当前对外医疗合作的最大壁垒,对此阮诗玮认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首先要有自己的相关标准,特别是中医药领域要有自己的体系和标准,以及应对各种急危重症和大病的诊疗体系。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科学的医疗模式和标准方式,以权威方式向世界推广。

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由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尚在推进之中,医疗机构和企业走出去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为此专家建议可更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健康丝路”,为境内企业到沿线国家举办医疗机构或医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格局。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刘勤社认为,我国急需培养大批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与卫生体系、具备医疗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现在随着中医药“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更加需要培养既要培养懂专业技术,又要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身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传统中医药技术,通过他们进一步将古老的中医药技术和文化向世界传播。(新华社记者李晓玲)(参与调研:李晓玲、石志勇、孙飞、黄鹏飞、刘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