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地财政时代城市投融资方向将面临四大转变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2016年10月24日

10月18日,2016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后期,既面临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我国以土地财政为主的财政收入方式难以为继,未来财政投融资方式也面临从项目投资到项目加财务投资,个项投资到组合投资,地域化投资到多元化投资,基础投资到社会福利投资的转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是重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中国城镇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世所罕见。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将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贯通,推动理论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具体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四个方面。他提供了一组调查数据:70%的农民工不愿回乡就业;85%的农民工不打算务农,年纪越小相应的数据值越高;另外,80%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县城以上的城市买房定居,最大的两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子女的教育和老人就医。目前农村户籍人口中大概有20%已经在城里买房,李强认为未来我国中等城市应该容纳更多的人口。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总结,后土地财政时代有两大特点:一是财政收入的多元化,二是财权和事权将更合理化的分配。这会使财政经费使用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和科学化。

从财政可持续的角度,除了土地出让金之外,我们必须有更可持续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海外很多国家有房地产保有税是保证地方政府长期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而我国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没有房地产保有税的国家。下一个阶段应考虑如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权和事权之间进行更合理、更可持续的分配。朱宁建议:

第一,从项目投资向项目加财务投资转型。目前地方政府更像上市公司,最大目标是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经济增长速度最大化,这种趋势下的投资往往被局限在某一个地方政府的辖区之内。而以后我们要放眼全球,立足于全国,不只关注全国或者全地区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增长机会,必须要把资源用在最能够提升整个地方财政健康的地方。

第二,从个案的投资向投资组合转移。目前我们在项目投资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各个地方也有惨痛的失败教训。我们不是投一个项目,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把不同的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进行组合投资。

第三,从地域化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无论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多元化,本地和其它地方的多元化,中国和全球的多元化,对整个土地财政制度的改变和变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第四,从基础设施投资向社会福利投资转变。我们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面临从高速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转型。在这种大的模式转型之下,从原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要向公共设施、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更多的倾斜,让资金更多流向民生领域,提升国民的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新华社记者李滨彬)